散户配资网站
大行科工创始人 韩德玮
作者 | 邱鑫浩
来源 | 邱处机
84岁,本该是含饴弄孙、颐养天年的年纪,但韩德玮博士却带着他的折叠自行车帝国,再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。
这位被誉为“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”的物理学博士,41岁放弃激光研究转行造车,从中国台湾一间小工厂起步,如今已将大行科工(Dahon)打造成全球折叠自行车销量第一的品牌,年营收超4.5亿元。
如今,韩德玮试图让大行科工以"中国折叠车第一股"的身份,为这场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创业长跑,画上阶段性句号。
一
从激光物理学家到"折叠车大王"
1941年出生于广东韶关的韩德玮,人生轨迹颇具传奇色彩。
他9岁随父母移居香港,19岁举家移民美国,在南加州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,韩德玮成为美国小有名气的航天专家和物理学家,参与战术激光研发,与同事共同撰写了国际通用的《激光手册》。
20世纪70年代,绿色出行的浪潮席卷开来,这让韩德玮想起了求学时的一段经历。
为了方便出行,他当时需要每天将自行车拆解后塞进汽车,过程费力又繁琐。“能否在保持骑行性的同时,实现自行车的快速折叠呢?”这个想法开始在韩德玮心里生根发芽。
历经七年研究,第一台新组装的折叠自行车被韩德玮推出车库,成为大多数现代折叠车的原型。然而彼时业界对折叠车并不熟悉,韩德玮在寻找商业化合作伙伴时一度碰壁。
最后在弟弟亨利和国际艺人卡朋特兄妹等早期股东支持下,1982年,41岁的韩德玮做出了决定——放弃稳定的科研工作,在加州创立大行(Dahon)品牌。
同年,大行在中国台湾建立工厂,首年生产的6000台迅速售罄,七年后销量更是突破了10万台。随着公司发展,1997年,韩德玮将生产基地迁至广东,中国总部最终也落户到深圳。
如今,84岁高龄的韩德玮依旧坚守一线,担任大行科工执行董事、董事长兼总经理。
这位被业界誉为"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"的创业者,带领公司一年卖出近23万辆折叠自行车,2024年营收达4.51亿元,净利润为5230万元,正在冲刺"中国折叠自行车第一股"。
二
年入4.5亿的"隐形冠军"
翻开大行科工的招股书,一组数据格外亮眼——2022至2024年营收从2.54亿元增至4.51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33.1%;2025年前四月净利润同比暴涨69.11%,在制造业中实属罕见。
那这辆"会赚钱的折叠车"究竟有何特别呢?
首先是技术积累。
大行掌握DFS折叠技术、马甲线技术与超级下管技术等核心技术,产品折叠时间从最初的15秒压缩至最快7秒;他们还应用航空级材料,使得折叠自行车单手就能拎举;韩德玮更是要求每款车的折叠关节必须经过10万次开合测试,车架焊接误差不得超过0.1毫米。
截至2025年4月,大行拥有超过70款车型,涵盖城市通勤、户外探索、竞速等全场景需求。
其次是主要定位中端市场。
大行将产品分为高端(5000元以上)、中端(2500-5000元)、大众市场(2500元以下)三个价位。2024年,大行中端产品销量占比62.83%,营收占比高达69.5%,平均综合售价也从2022年的1591元稳步提升至1926元。
"我们的用户主要是城市白领和中产,他们对功能性与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。"韩德玮表示。
再者是渠道革新。
截至2025年4月末,大行科工与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38家经销商合作,覆盖680个零售点,此外也销往东南亚、美国和欧洲等海外地区。
不过当传统自行车品牌依赖经销商时,大行走出了"线上爆品+线下渗透"的差异化路径。2024年双十一,大行与头部主播合作的限量款1分钟售罄,推动线上收入从2022年的1410万元增至2024年的1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166.1%。
灼识咨询数据显示,按2024年零售量、零售额计,大行科工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的市场份额分别达26.3%和36.5%,全球市场份额则为6.2%,均排名第一。
这个曾被视为"通勤配角"的小众产品,正在撕开一个百亿级市场——预计2029年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将达520万辆,2024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7.3%。
三
繁荣背后的三大隐忧
尽管业绩亮眼,但细察大行科工的招股书,几道阴影正悄然蔓延。
最严峻的是代工依赖症。
大行2022年代工产品占比仅29.5%,但2025年已飙升至65.5%。外包生产成本占销售成本比例从20.2%升至47.1%,意味着近一半成本用于支付代工厂。
另外线上投诉平台显示,掉漆、刹车异响等问题多集中于代工产品,这些投诉正逐步侵蚀线上50%左右的高毛利率优势。
海外市场收缩同样棘手。
大行2022年北美及欧洲收入占比22.4%,但2024年已降至6.6%。一方面,Brompton等国际品牌凭借"英国设计+中国制造"策略下沉,推出2999元入门款挤压市场;另一方面,东南亚供应链成本上升,让大行失去了早期的价格优势。
尽管大行的产品已销至28个国家和地区,但海外销售占比从2022年的22.1%降至2025年前4个月的5.6%,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。
最关键的挑战来自行业变革。
电动化浪潮下,小米生态链企业将电助力折叠车价格压至2000元以下;而传统自行车品牌正加速转型,电助力车型占比逐年提升。大行虽已推出e-DAHON系列和K-ONE轻量化电助力车,但3999元定价仍高于不少品牌。
招股书显示,大行2024年电动产品营收占比仅8%,计划两年内提升至30%,这一目标充满了挑战。
此外,公司治理结构也引发关注。
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股88.56%,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更是控制约90.16%股权。2022年至2025年4月,公司累计分红约6150万元,这些分红大部分落入"一股独大"的韩德玮腰包。
高比例分红导致大行现金流从2024年底的1.02亿元下滑至2025年4月的5902.4万元,让市场质疑其上市募资的紧迫性。
四
84岁老将的"大考"
对于韩德玮而言,此次IPO不仅是对四十年创业的总结,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战役。招股书显示,大行计划募资15亿港元,其中:
6亿港元投向电动化研发,目标两年内将电动产品营收占比从8%提至30%;
5亿港元用于数字化升级,开发AI选车、AR试骑等功能;
剩余资金用于惠州新生产基地建设,计划2027年投产,年产能约20万辆。
这位84岁的"折叠车教父"深谙行业痛点:"传统自行车增长空间有限,我们必须抓住电助力车的机遇。但不同于那些昙花一现的'网红'品牌,大行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技术。"
据他透露,大行目前已掌握中轴力矩传感器等核心技术,能实时感应踩踏力矩和踏频,产生与踩踏功率成比例的电助力功率。
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,2024年行业平均营收利润率仅4.1%。在这个"想象空间有限"的赛道,大行科工要讲好资本故事并不容易。
尤其当国际高端品牌纷纷受挫——荷兰Accell集团2024年亏损3.25亿英镑,英国Brompton利润跌幅超99%,"电动自行车中的特斯拉"VanMoof更已破产重组。
但韩德玮依然乐观:"折叠自行车的本质是解决'空间与效率'的矛盾,而在城市出行方式持续进化的今天,这个命题始终存在。"
灼识咨询预测,中国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8亿元增长至2029年的46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14.5%。而东南亚户外运动市场年度增长率已超100%,更是潜在增长点。
从激光物理学家到"折叠车大王",韩德玮40多年的创业,不在于速度,而在于对需求的持续响应。
当84岁的他仍在为0.1秒的折叠时间优化绞尽脑汁时,大行科工的上市之战,或许早已超越了资本层面的输赢——它更像一场关于坚持与进化的修行。
"我们不是要做最大的自行车公司,而是要做最好的折叠车公司。"这位耄耋创业者的话语中,依旧透着物理学家的执着与工匠的虔诚。
在骑行文化方兴未艾的中国市场,这位"折叠自行车之父"能否借资本之力再攀高峰,值得期待。
(全文完)散户配资网站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