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在面对等保2.0二级测评时,关键在于合理使用产品清单,以高效通过测评。需明确哪些产品是“刚需”上海厚成股票配资案,哪些是“可选项”,并针对业务实际做资产梳理。根据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》,企业需满足“能管住、能溯源、能防护”的要求,优先选择国产合规产品。二级测评通常每三年进行一次,但建议企业内部每两年更新复查,确保安全措施和产品保持最新状态。通过建立闭环的安全管理体系,包括日常运维、员工培训与制度治理,企业可以更顺利地通过二级等保测评。
一、等保2.0二级测评,企业的“说易行难”
大家都知道,网络安全法出来后,等保2.0基本成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安全的“准入门槛”。说真的,很多客户刚听到“等保测评”,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“得买哪些产品?多贵?能不能一年解决?”之前帮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做项目时,负责人直接问,我们是不是把市面上的防火墙、入侵检测、堡垒机这些标配买全了,然后做个文档,就能一劳永逸?其实跟他们IT聊完,我发现大家最大的问题不是预算,而是不知道这个“清单”里,到底哪些东西是“刚需”,哪些是“可选项”。
展开剩余74%二、产品清单≠全都要买,切身经验分享
以我做过的案例为例:我们服务过的客户大多集中在金融、医疗、制造、政企等行业。金融行业是最典型的“重视合规”,但他们经常“怕缺一不可”。比如有家证券公司,信息安全主管初期甚至提出“备份、加密、访问控制都得买最复杂最全面的产品”。但测评机构来了,反而强调:必须结合业务实际,按等保2.0二级标准,做好资产梳理,有效应用技术措施,比如说身份鉴别、边界保护、终端管理、防病毒等,选型时也可以用入门级的产品,不必“买贵”。 相关政策其实早有说明,比如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》(草案征求意见稿),就建议各类企业分级落实,企业只要做到“能管住,能溯源,能防护”,用国产合规产品就能过线。
三、“怕测评不过”这事,数据说话
很多公司担心二级等保测评通过率不高,尤其是小微企业。去年我帮几家客户查过数据,2023年国内网络安全测评通过率,二级大概在85%以上(见下表)。其实做完我有个感受——不是产品清单不全,就是没做日常运维记录,或是安全培训流于形式。测评机构现在更关注“实际落地”:比如你装了堡垒机,能不能查到运维日志?你的防火墙策略,是不是三个月改一次?企业常年没梳理这些,哪怕硬件、软件都买了,到测评时还是会被扣分。
年份
二级等保测评通过率
三级等保测评通过率
2022
约82%
约70%
2023
约87%
约74%
数据来源:国家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统计(参考)
四、测评周期,“几年一次”到底怎么算?
还有不少客户问过我,“二级等保,不是一次性吗?测完是不是三年不用管?”这个在政策里写得挺清楚:《网络安全法》+《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等文件普遍要求二级三年“重新测评”一次。实际操作…有些地方要求严格(比如上海的监管每年查)、有些松些。像我们服务过的一家大型制造业客户,两年前过了等保,今年被抽查时,发现原有产品没升级,员工账号权限乱,差点被问责。所以建议企业流程上设成“两年一次内部复查,三年一次测评”,别等到监管上门才临时抱佛脚。
五、大公司、行业惯例和我的“踩坑反思”
我服务的大公司里(比如某央企科技集团、连锁银行后台),他们对“等保2.0产品清单”有一套“最小必配”思路:覆盖核心要求的产品+落地规章制度+定期培训。采购不是只看功能多,而是注重合规、可追溯、国产化、自主可控。现在国产安全厂商也都对标了等保2.0,比如奇安信、天融信、安恒,都有专门针对二级等保的“组合套装”,价格透明,实施起来也相对便捷。这一点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,其实更实用。 另外,大家别忽略“等保测评不是买产品的竞赛”,而是持续的日常合规、培训和制度治理。很多时候,安全文档、操作规程甚至培训签到表,也是“清单”上的一环。如果有新业务上线,建议每季度评估一次——比如最近AI应用多了,很多客户就主动加了数据脱敏、日志审计相关产品。
六、我的建议:用对清单,等保二级并不难
现在企业面对“等保2.0产品清单”,最实用的做法:做一份符合业务实际的资产梳理(重要服务器、数据库、核心应用),梳理好之后,针对二级标准按需补齐基础产品(比如防火墙、上网行为管理、身份认证、终端防护、堡垒机),再结合运维、培训、文档,形成有闭环的安全管理体系。别觉得“测评”是个苦差事,只要用对思路,充分利用国产解决方案、合理规划预算、每年定期自查,企业通过二级等保其实没那么难。
发布于:广东省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